917753052861956180.jpg

互联网+大数据:后SARS时代疫情防控的新思路

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2020-02-19 作者: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副院长 孙亮

  距2003年SARS事件一晃已17年,本次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感染肺炎疫情,以类似的季节特点、临床表现及流行病学特征,使得公众再次陷入对抗疫情的持久战中。2003年无论是医疗机构的硬件还是社会的辅助条件,都远不如现在,也同样经历了初始的慌乱和收治难。17年来,中国在疫情防控方面已建立了更加完备的制度体系、保障策略、应对措施,信息披露也更加及时透明,再加上大数据等创新科技的快速发展,在疫情防控工作中起到重要作用。当下,除了复制SARS时的经验,还有什么我们能比17年前做得更好的,需要我们去思考、总结和落实,这是抗疫留给我们的真正收获和财富。
 
  一、疫情防控的三项关键预防措施要系统执行
 
  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是所有传染病传播的共同环节,只有同时采取关键措施防控,即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才可能实现传染病传播的有效控制。因传染病的流行特点和流行强度各异,故采取的具体措施不同。“控制传染源”是针对传染源采取的措施,包括病人隔离和消毒、染疫动物的捕杀、尸体焚烧等;“切断传播途径”是针对传染病的传播途径采取的措施,如水质消毒、空气消毒、食物高温处理等;“保护易感人群”是对易感人群采取的保护性措施,如接种疫苗或者注射免疫球蛋白、预防性投药等。
 
  二、互联网+大数据的加入是本次疫情防控的利器
 
  SARS事件结束十年后,全球迎来了大数据和信息化产业的崛起,互联网+大数据的加入是本次疫情防控的新着力点。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正在进行中。和17年前的SARS相比,以大数据为代表的信息科技在本次抗击疫情中,正发挥着巨大作用。包括12306、政府相关部门以及众多互联网企业等,都将大数据为不可缺少的工具。大数据已深入民生,每天百度搜“疫情”超10亿人次;朋友圈、百度、微博,各种急寻患者同行人的信息在持续发布;面对超过10亿人次流动规模的春运,如何筛查出疫情接触乘客……绘制疫情地图、防控作战图,提供遥感影像……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战役中,快速准确的地理空间信息和空间分析,为疫情防控的定位跟踪、资源调度提供了支撑……
 
  本次疫情防控中,相关部委也发文要求充分发挥信息化在辅助疫情研判、创新诊疗模式、提升服务效率等方面的支撑作用,我们来看看身边正在发生的“互联网+大数据”赋能的贡献: 第一,智慧城市流动人口交互分析:通过感知城市运行状态,搭建全流程的大数据指标体系和分析平台,从而及时掌握疫情期间全区人口迁徙情况,并通过监测预警实现对外来人口的高效管理,并强化卫健委与工信、公安、交通运输等部门的信息联动,利用大数据技术对疫情发展进行实时跟踪、重点筛查、有效预测;第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填报运转:采用网络直报方式,支撑疫情数据填报和逐级统计,重点涵盖疑似、确诊病例等内容,提高数据报送质量效率,减轻基层统计填报负担;第三,疾控信息智能分析报告支撑疫情防控:将数据分析成果提供给政府重要部门,为疫情防控相关部门提供科学决策依据,实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可追溯、可预测、可视化和可量化。未来将进一步运用大数据分析,支撑疫情态势研判、疫情防控部署以及对流动人员的疫情监测、精准施策;第四,在临床救治中,通过“医疗云”实现远程诊疗:目前已广泛实现,特别是中国电信火速实现向火神山医院交付云资源,在火神山医院信息化服务中发挥“5G+云网融合”优势,提供全面的综合信息服务,包括5G网络远程会诊等,充分利用专家资源,病患在其他医院也能享受到专家诊疗服务。同时,减少医患的直接接触,更有利于疫情防控;第五,通过“云视频会议”安全提速单位协调指挥:在政府部门及企事业单位协调指挥场景中,提高调度指挥效率,最大限度减少工作人员聚集,减少面对面沟通。
 
  三、精准布控:从传染源到转播途径
 
  首先,“控制传染源”。SARS留下的另一个经验是“有效隔离+分类管理”,即诊断清楚的患者及时入院,集中救治,需要医学观察的人,集中在酒店(定点医学观察点),这样不仅能够及时发现发病患者,也不需要动用太多的医疗资源。按照北京SARS时期的经验,即要控制住人员流动。那么首先要做的就是清场,无关人等不要进入武汉,如果非去不可,那么到了也就不要继续出来了。其次,武汉出入的,应该同时出发和目的地双重检测,对疑似者进行隔离观察。值得称道的是,为了更好控制新型肺炎传染源,今年2月5日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中,增加了更精细的临床分型,并修改了疑似病例判断的标准,目的也是为了早期发现不太典型的病例,早期诊断、早期隔离治疗。此外,对于已感染病人积极治疗的方法和手段更为丰富,不仅仅有对症和支持治疗,包括氧疗,都详细进行了相关的分类,为临床治疗过程中更具有可指导性和可操作性提供了基础。
 
  其次,切断传播途径。SARS事件告诉我们,强有力地控制现场秩序一定离不开有强有力的指挥和协调。一方面,各街道、各社区联防联控、群防群控、群防群治,对辖区内的发热病人进行全覆盖排查登记,全程跟踪;及时取消社区聚集活动,劝导群众不搞家庭聚会、减少出门;另一方面,如果大量轻症患者居家或疑似病人在社区游动,会成为疫情扩散的主要源头,传播途径就无法有效切断,因而目前采用的方案是“集中收治、集中隔离、集中隔离观察”。2月4日,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王辰在媒体发声,“启用大空间、多床位的‘方舱医院’,这是中国采取的重大公共卫生举措”,这是国家在当前关键时期的关键之举,这种大规模的“方舱医院”不同于战时或抗震救灾时启用的野战移动类医院,以往没有采用过,是我国公共卫生防控与医疗的一个重大举措。迅速地把确诊的轻症病人集中收治,给予医疗照顾,与家庭与社会隔离,避免造成新的传染源,有效切断传播途径至关重要。
 
  四、全人群的覆盖:从老年人到儿童
 
  首先,保护易感人群。1)对于普通易感人群,口罩是唯一的防护手段,除非近距离接触,在公共场所带医用口罩与N95口罩的效果差别不大。动员群众力量重视和加强科学防控,不参与公众活动,亲戚与朋友间不走动,居家不外出,降低个人暴露和感染机会,只要从外界环境回家,摘口罩、换外衣、洗手洗脸是居家最经济有效的易感人群保护措施。2)对处于一线的医护工作者和其他科室住院患者而言,防护措施要求更高。根据防护级别不同,除佩戴有效口罩外,还需要穿戴防护眼镜、工作服、工作鞋、隔离服、连体防护服等。此外,同时发热门诊区要与普通的门诊隔离。这些都得益于SARS事件留给我们的经验教训,在医院设施上有成熟的技术措施与法规,如《医院隔离技术规范》WS/T 311-2009,《传染病医院建设标准》建标173-2016,《传染病医院建筑设计规范》GB 50849-2014,《传染病医院建筑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686-2011等。
 
  第二,老龄化背景下,老年人群因代际差异带来的风险应重点关注。老年人群由于衰老,免疫功能和器官储备能力下降、对抗外界应激源的抵抗能力降低,即使外界小的打击也会打破躯体的稳态平衡,加上常共患多种慢性疾病为特征,是传染病的易感人群和高危易发人群,特别是急性感染将对老年人群会带来更大风险和不良预后。代际差异是指父母和子女两代人之间存在对事物认识和价值观的差异,关于防控疫情的态度和行为上,往往也存在代际差异。老年人由于信息来源往往不如中青年人灵敏快捷,对此次疫情的预防知识知晓度和接受度较低,很可能在预防行为的主动性上不如中青年人,常出现子女很难劝说父母戴口罩等现象,因而子女在传授疫情防控等新知识和技能的过程更应注重其内在的情感沟通功能。此外,依托社区居家养老是我国老年人目前最主要的生活状态,1月28日,国家卫健委发布《关于做好老年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规范了老年居家、社区、养老机构人群等多角度综合防控要求,在疾控机构指导下,做好发热老年患者的筛查、发现、登记、相关信息报告和处理工作。
 
  第三,针对儿童和孕产妇,2月2日,国家卫健委发文要求做好居家儿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儿童、妇幼保健机构儿童、儿童医院和综合医院儿科、托幼机构、助产机构孕产妇疫情防控工作、强化儿童和孕产妇健康服务相关医疗机构院感防控,并强调各地要充分发挥信息化技术和新媒体作用,借助“互联网+医疗健康”优势,对儿童和孕产妇开展疫情防控健康教育和科普宣传。医疗卫生机构要利用短信、微信、微博、视频等新媒体,通过开设“网上问诊”、“发热门诊”等服务板块,开展儿童保健和孕产妇保健在线咨询和指导。
 
  五、展望
 
  与17年前的SARS相比,中国在此次疫情防控工作中展现出了更高的医疗救治水平、更快的防疫反应速度、更透明的信息披露机制、更迅速的数据报送体系。在人与疫情斗争的持久战中,需要强有力的领导和组织动员,保障快速隔离病源传播,防止人员大范围流动和聚集,更离不开媒体透明信息公开。我国疾控工作的复杂性,决定未来需要进一步健全科技支撑和数据驱动的机制和体制,未来“互联网+大数据”将广泛应用于疫情追踪溯源、路径传播、发展模型预测、资源调配等领域,成为一个国家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最重要的社会资源,对大数据的获取和利用能力正成为软硬兼备的真实力。“互联网+大数据+流行病学”的创新,也许会给这次疫情的防控,提供一条创新又重要的道路。
 
  作者: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副院长 孙亮
 
  中组部团中央赴滇博士团成员(国家卫健委北京医院·国家老年医学中心选派);国家远程医疗与互联网医学中心互联网+医疗管理专家工作委员会常委;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青委);中华预防医学会老龄健康和医养结合工作委员会秘书长;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老龄健康服务与标准化分会常委

责任编辑:杨茗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